深夜十一点半,刚加完班的95后设计师小林打开手机,定制了一个虚拟陪伴聊天服务。屏幕上跳出的温暖问候让她觉得,“至少此刻有人在乎我的情绪”。这笔58元的支出,是她这个月第七次为情绪价值付费。这种消费行为正成为Z世代的常态。
情绪消费的崛起
根据最新的调研数据,近六成年轻人愿意为“情绪价值”买单。他们不再满足于“物有所值”,而是追求“心有所感”。有人在深夜点开AI陪伴应用,只为听一句“我懂你”;有人在周末花几百块去参加一场小众音乐会,哪怕场地简陋,灯光昏暗,但那种被共鸣包裹的感觉,足够让他们觉得值得。
这背后有个有趣的细节:年轻人对“情绪价值”的理解并不单一。46.8%的人觉得它是缓解焦虑的良药,43.1%的人觉得它让自己“被需要”,还有人把它当作生活的动力来源。换句话说,情绪消费已经从“短暂的安慰剂”,升级成了“能量补给站”。
新场景,新符号
音乐会、AI伴侣、潮玩手办,这些词汇正在成为情绪消费的关键词。比如Labubu的爆火,不只是因为它长得“丑萌”,而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年轻人之间的“暗号”。你在朋友圈晒一个Labubu,别人立刻知道你属于哪个圈层。消费在这里不再是孤立的行为,而是社交货币。
:Soul App社区里关于“AI伴侣”的讨论量同比增长了1894倍,搜索量更是飙升了二十多万倍。这不是简单的流量,而是年轻人真实的情绪需求在被放大。现实关系的紧张与不确定,让他们转向虚拟世界寻找稳定的陪伴。
品牌的机会与挑战
对品牌来说,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“卖产品”已经远远不够。你得卖一种情绪体验。比如,一家饮料品牌在新品发布会上,不是单纯讲口味,而是把现场布置成“解压空间”,让观众在气球和轻音乐中喝下第一口。那一刻,饮料不只是饮料,而是“放松”的象征。
但这也带来挑战。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门槛在不断提高。35.7%的受访者直言“普通商品已经打动不了我”,他们要的是更精致、更有故事感的体验。这意味着品牌不能再靠“低价+噱头”取胜,而要在细节上下功夫——包装的触感、文案的语气、活动的氛围,都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。
需要思考的是,情绪消费会不会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浪潮?但看着那群在咖啡馆里讨论音乐节的年轻人,这或许是一种更深层的社会现象。现实的压力、关系的疏离,让他们需要通过消费来寻找情绪的锚点。问题是,品牌能不能真正理解这种需求,而不是把它当作营销口号?能不能在提供产品的同时,也提供一种真诚的情绪回应?这大概就是未来几年,所有品牌都要回答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