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86-7439-4669 服务咨询热线

在新时代党建工作中,融入本地民俗文化不仅能增强党员的文化认同感,更能让组织生活“接地气、冒热气”。本文结合多地实践经验,从资源挖掘、形式创新、成果转化三个维度,解析民俗文化与党建活动的融合路径。
一、深挖民俗资源,筑牢文化根基
1.构建民俗文化“资源库”
联合文化部门、非遗传承人系统梳理本地特色资源,如传统节庆(清明祭祖、端午龙舟)、手工艺(剪纸、蜡染)、民间艺术(戏曲、舞蹈)等,形成文化清单。例如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走访陈望道故居、非遗传承人,整理出红色名人故事和传统技艺名录,为党建活动提供鲜活素材。
建立“党建+民俗”共建机制,联合博物馆、文化馆等机构,将民俗展馆、古村落转化为党员教育基地。如广西龙胜广南村以侗族火塘文化为核心,打造兼具议事、教育功能的“火塘聚落”,成为党群活动新阵地。
2.提炼文化精神内核
从民俗中挖掘与党建目标契合的价值元素:如传统节日的家国情怀(清明节缅怀先烈)、手工艺的工匠精神(竹编、木雕)、乡规民约中的廉政智慧(宗族家训)。贵州锦屏县隆里乡将侗族“合约文化”转化为党员议事规则,推动基层治理创新。
二、创新活动形式,实现“双向赋能”
1.沉浸式体验,让文化“活起来”
技艺传承实践:组织党员参与非遗制作,如山西介休市邀请剪纸、面塑传承人现场教学,让党员在创作中感悟匠心;浙江象山县珠水溪村将禅茶文化融入主题党日,身着宋服体验宋代点茶技艺,增强文化代入感。
民俗展演互动:改编传统艺术承载红色故事。湖北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创作红色小品《血战杨柳沟》,用侗族大歌演绎长征历史,实现“文艺表演+党史教育”双效合一。
2.科技赋能,扩大传播半径
利用数字化手段突破时空限制:如开发“云游民俗”小程序,党员可线上参观虚拟民俗博物馆;通过直播展示龙灯制作、山歌对唱等场景,吸引年轻党员参与。
打造“民俗+竞赛”模式:开展知识竞答、手工艺评比等活动。江西会昌县举办“传承工匠精神”主题党日,党员制作灰水米粿并评选最佳作品,激发创新热情。
三、推动成果转化,释放长效价值
1.服务民生,强化党员担当
将民俗活动与志愿服务结合:如金华市组织党员绘制传统文化墙绘美化社区,山西介休市开展“暖心好‘粥’到”活动,为孤寡老人送传统美食,实现文化传播与关怀行动并重。
助力乡村振兴:通过民俗市集推广非遗产品。云南景谷县威远镇在泼水节期间举办助农直播,党员带头销售香糯米、咖啡等特产,带动村集体增收超8万元。
2.构建文化传承生态
培育“党员+传承人”队伍:广西龙胜县组建党员志愿讲解队传授侗族大歌,浙江晓关乡组织党员参与侗族文化进校园,确保民俗技艺代际传承。
打造文旅融合品牌:如贵州隆里乡将花脸龙舞与现代旅游结合,推出“画花脸跳篝火晚会”等IP活动,2025年元宵“村晚”吸引超2.66亿人次关注,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