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 Z 世代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主力军,传统营销逻辑正经历着根本性的重构。这不仅引发了 “用户型企业” 组织形态的变革,更推动营销体系演变成连接数据、场景与情感的超级操作系统。
自特斯拉以「软件定义汽车」重塑产业价值链条后,对用户心智的争夺已升级为全方位的认知竞争。蔚来汽车打造的「用户终身价值体系」极具借鉴意义:借助 NIO Life 生活品牌,实现了 46% 的周边产品复购率,NIO House 线下空间让用户日均停留 2.3 小时,成功将汽车销售转变为生活方式的订阅。
文化符号的跨界演绎也在改写着竞争规则:
比亚迪「王朝系列」把甲骨文元素融入车机 UI,在热爱国潮的青年群体中引发强烈的文化共鸣。
五菱宏光 MINI EV 的「潮创文化计划」积累了超 10 万用户改装案例,形成了 “不改不五菱” 的圈层专属话语。
小鹏 G9 推出「睡眠空间模式」,搭配定制香氛系统,精准解决了都市青年的午休难题。
如今,车企传感器每天会产生 20GB 的用户数据,数据中台建设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。特斯拉的「影子模式」堪称典范:通过 100 万辆行驶中的车辆实时采集道路数据,既优化了自动驾驶算法,又为精准营销提供了 200 多个用户行为标签。
动态用户画像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也成果显著:
蔚来 APP 依据用户参加活动的 GPS 轨迹,自动标记出「露营爱好者」「滑雪达人」等标签。
比亚迪 DiLink 系统通过分析车主充电时段、常去地点等数据,在车载屏幕推送个性化服务,如为经常夜间充电的用户发送「充电免排队」提醒,给常去商场的用户提供停车优惠券。
在抖音汽车内容日均播放量突破 32 亿次的当下,内容生产逻辑已从「品牌输出」转变为「用户共创」。长城欧拉的「公主创造营」充分展现了 UGC 的强大爆发力:3 万名女性用户创作改装短视频,带动 #欧拉少女的次元壁# 话题播放量高达 7.2 亿次。
跨次元传播的创新尝试也屡见不鲜:
广汽埃安与虚拟偶像洛天依合作,其定制车载语音包下载量突破 50 万次。
蔚来在 Roblox 搭建虚拟展厅,用户试驾数字车辆后可兑换现实世界的充电优惠。
新能源汽车的渠道变革正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。特斯拉「门店即展厅」模式带来启示:将 4S 店转变为科技体验馆,上海太古汇店单日客流量超 3000 人次,其中 70% 是暂无购车计划的年轻群体。
非传统触点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:
理想汽车在盒马鲜生开设「移动厨房」,展示车载外放电功能,现场制作煎牛排。
小鹏汽车在机场 VIP 厅设置「智能泊车体验区」,候机用户可远程操控车辆入库。
岚图 FREE 与亚朵酒店合作,入住「追光套房」的客人可深度体验车载香氛、睡眠模式。
随着小米「参与感」方法论在汽车行业的渗透,用户正从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 (Prosumer)。
车企对共创机制的探索不断深入:
智己汽车「数据权益计划」将用户行驶数据证券化,用户可用其兑换硬件升级服务。
零跑 C11 推出「模块化改装平台」,用户能够自主加装车载无人机停机坪。
极氪「用户智造局」选拔社群 KOL 参与新车定价决策,最终定价较预售公布价低 2 万元。
五菱宏光的「用户反向定制」:依据小红书用户建议开发「马卡龙版」车型,72 小时预售订单突破 3 万辆,验证了 C2B 模式的可行性。
在 ESG 投资规模突破 30 万亿的大背景下,可持续叙事成为品牌溢价的新关键。沃尔沃的「2040 环境计划」提供了范例:通过区块链技术追溯电池材料来源,用户可查询每辆车减少的碳排放当量。
技术民主化传播也有诸多创新实践:
比亚迪用「油电同价」的话术打破「DM-i 超级混动」技术的认知障碍。
宁德时代开放「灯塔工厂」云参观,用户可实时观看电池安全测试过程。
特斯拉的「每度电捐计划」将充电费用自动转化为乡村学校光伏建设基金。
蔚来的 BaaS 电池租赁服务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,用户每更换一次电池可减少 136kg 碳排放,积分还能兑换充电服务,探索循环经济模式。
网络热点生命周期已缩短至 48 小时,车企需建立特种部队式的响应机制。以长安深蓝为例:
组建 20 人的「热梗突击队」,实时监控 300 多个社交平台。
开发 AIGC 内容工厂,1 小时内生成适配不同平台的传播素材。
建立「48 小时决策链」,从热点发现到借势传播在 72 小时内完成闭环。
长城汽车的「数字营销指挥舱」则整合了舆情监控、销售数据、用户反馈三端信息流,实时生成营销策略调整建议。
这场营销革命给车企组织带来三重挑战:
决策权力重构:用户运营部门从边缘辅助地位转变为战略核心,如蔚来的用户信托理事会有权否决不当营销决策。
数据能力再造:要求营销团队掌握 SQL 查询、Python 数据分析等硬技能,理想汽车市场部 70% 的员工持有数据分析师认证。
风险防控升级:建立 UGC 内容 AI 审核系统,实时比对 2000 多个敏感词库与图像数据库。
1、盲目追求年轻化可能导致品牌调性断裂。
2、过度依赖用户数据易引发隐私争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