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品牌是一场幻觉”——这句话并非贬义。在产品功能日趋同质化的今天,消费者购买的早已不止是实物,更是一种情绪、一种身份、一种向往。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时代,让“品牌幻觉”从营销点缀升级为核心竞争力。我们正进入一个“功能是底线,幻觉才是天花板”的消费新纪元。
一、产品的四次进化:从生存工具到情绪载体
产品并非天生存在,而是随人类社会演进而逐渐成型:
-
无产品时代:原始社会人类直接向自然索取,生存是唯一主题,工具仅是生存辅助。
-
手工产品时代:社会分工出现,匠人手工制作器物。产品强调实用,但“慢工出细活”已初现品质幻觉的萌芽。
-
工业化产品时代:机器量产催生消费主义,产品过剩导致品牌成为差异化的关键。定位理论通过切割需求市场,试图为产品注入“被需要”的幻觉。
-
虚拟产品时代:互联网让虚拟消费成为常态,实体产品也开始加载情绪价值。一杯奶茶卖的不止是解渴,更是“打卡社交”的仪式感。
-
二、消费者变迁:从功能满足到幻觉成瘾
消费者的角色随产品进化而演变:
-
无产品时代:人类是自然的“索取者”,崇拜天地与生殖力。
-
手工业时代:消费者为功能买单,一只陶罐再美也得先能盛水。
-
工业化时代:消费者被资本定义为“需求方”,市场被精细切割。
-
虚拟产品时代:基础需求饱和,消费者开始为情绪、人设、艺术感等“软需求”付费。“现在爽”取代“长久用”,成为消费决策的关键按钮。
-
三、六大品牌幻觉:情绪价值的具体落地
-
情绪幻觉:如盲盒玩具Labubu,无实用价值,但抽取时的惊喜感成为核心卖点。
-
人设幻觉:知识付费平台“得到”贩卖“终身学习者”身份认同,用户买的不仅是课程,更是自我标签。
-
艺术幻觉:品牌“山下有松”以松弛感包装产品,将日常消费升华为审美体验。
-
潮流幻觉:巴黎世家通过反叛设计制造“先锋感”,让消费者为“被瞩目”付费。
-
快乐幻觉:“肥宅快乐水”等产品直白地将快乐作为消费理由,短暂解压成为刚需。
-
长寿幻觉:保健品与抗衰服务瞄准人类对生命的焦虑,中老年人尤其愿意为此类幻觉买单。
-
四、如何制造“良性幻觉”?四步构建品牌感知系统
-
挖掘产品戏剧性:例如强调“新鲜”的果汁品牌,用透明包装展示果肉,或将榨汁机直接摆上摊位,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体验。
-
描摹用户感性需求:除了“耐磨”“性价比”等理性指标,更需找到消费者未被言明的渴望——比如一款背包是否能让用户感觉“更自由”?
-
制造意外惊喜点:如挖掘机主题咖啡店,让喝咖啡变成趣味体验。新消费品牌“三与叁叁山”将蛋糕做成潮玩造型,激发拍照分享欲。
-
系统化传播幻觉:从产品设计、渠道场景到推广活动,全程围绕核心幻觉(如“快乐”)布局,让消费者在每个触点都能感知一致的品牌调性。
-
需要明确的是,“幻觉”并非欺骗,而是对用户深层需求的精准回应。当产品功能难分高下,品牌能否提供独特的情绪价值,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长期追随。未来的赢家,一定是那些既懂产品,更懂人性的品牌。


